第777章 海捞船主_异国猎宝档案
妙笔小说网 > 异国猎宝档案 > 第777章 海捞船主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77章 海捞船主

  此后两天,李承基本上都待在克拉码头店小院中,清理第二批浸渍好的海捞瓷,有闲暇就去附近的结霜桥市场转转,又陆陆续续入手二十件完整的海捞瓷大器。

  屡屡出手,让他在结霜桥市场,也变得小有名气。

  这不,今天终于处理完毕第二批海捞瓷,他看看时辰还早,回酒店没啥事,又带着郭重元再度走进市场,一靠近海捞瓷售卖区域,几名摊主就对他笑脸招呼。

  “李老板,刚从库房补来的,看一眼?”说话的摊主叫唐晓松,算是市场中的海捞瓷大户,李承前前后后在他那里购置了近三十件海捞大器,绝对算是大客户。

  李承对他笑笑,扫了眼,确实补了新货,不过不是他想要的。

  海捞瓷中,碟盘碗盏杯,数量最多,因而也最不值钱。

  如果是瑞亚艺术基金投资的话,李承还会建议他们囤一批。这种小件瓷器因为海运过程中采用“紧压”式包装,彼此叠压,贝类和海水侵蚀不算严重,因而处理起来难度不大,适合大批量囤货。李承当然会教技术人员如何做初处理,但也仅此而已,至于提色精处理……还是算了吧。

  可现在是李承自己投资囤货,他亲手处理,自然希望囤点高价值的,也就是“瓶尊炉罐坛”之类的大件海捞瓷,而且最好是釉下彩和釉中彩瓷器。这种大件瓷器,在海难发生时,是最容易损坏的,打捞起来的大件海捞瓷,完整率很低。

  因而,他的选择就不是很多。

  瞅一眼之后,李承对他笑着摆摆手,“下次吧,今儿看累了,就四处逛逛。”

  这是没看上的委婉说法,唐晓松也没什么失望的,从伸手摸出一只小马扎,递给李承,“累就歇会?抽根烟?”

  “那就歇会?”李承笑眯眯接过马扎,直觉告诉他,唐晓松应该有什么话要说。

  两人一人一支小马扎,坐下来,唐晓松递给香烟给李承,又帮他点着火。李承夹在手中,偶尔吸一口,不入喉,在嘴中含含就吐出来,貌似在看货摊上的东西,实则等待对方开口。

  “我知道李老板喜欢大器,可现在,整大器出水的少啊。”唐晓松挠挠头,笑着开口。

  李承点点头,认同他的说法。

  认同归认同,但并非真的像他说的那么稀少,所以,李承又追了一句,“马六甲这片海域,藤箱用得很少?不至于吧。”

  这话挺简略的,外行人听不懂,可唐晓松却对李承竖起大拇指,“李老板真真内行。”

  普及一下过去海运瓷器的包装方式。

  首先破一则谣言:江湖传言的“黄豆发芽保护瓷器”之类方法,纯属鬼话。

  明末到清末,普通海运商船的吨位大约在两百到三百吨,内有八到十二货舱,这些货舱装满之后立即封仓,不到目的地是不允许开舱的海运商船多为几家集资的,船舱货品是大家的共同财富,即便是船老大,也没有资格单独开舱。

  中途不开舱,整一船舱黄豆在发酵发芽,不怕把瓷器涨破?

  所以,从根子上,这说法就不成立。

  之所以有这种传言,都是因为在水手生活舱,确实有“瓷器养豆芽”一说,但并非为了保护瓷器,而是为了航程中的蔬菜补充。

  再说说常规的瓷器包装方法。

  海运瓷器过程中,小件瓷器和大件瓷器的包装方式完全不同。

  小件瓷器,譬如瓷盘,往往都是三十、五十件甚至一百件,用粗的稻草绳捆扎在一起,平置放在货仓中,一扎叠一扎,每一层之间都垫有厚厚的稻草或者草木灰,彼此之间没多少空隙,将整个货仓垒得严严实实,因而即便遇到风浪,也很少发生彼此碰撞。

  大件瓷器,譬如瓷瓶,都是不规则形状,只能单件捆扎,使用的依旧是稻草绳稻草绳有防震效果,同样也会塞满货仓。由于彼此之间空隙很大,遇到大风大浪就会彼此撞击,一旦有一件瓷器被撞碎,对于整舱瓷器就是一个灾难彼此空隙会变得更大,撞击更激烈。

  因而,早期的海运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场飓风让整舱大件瓷器十不存一的事故。

  清朝中后期,海商们发明“藤箱装运”,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小集装箱,即将几件形制统一的瓷器,捆扎之后,装在同一个藤箱中,然后将大小一致的藤箱,塞入船舱,叠加得满满当当。

  藤箱装运法发明之后,大件瓷器的完整率大大提高。

  九十年代,海捞瓷刚刚冒头,谁没事研究海运瓷器的装运方式?所以,当李承提到藤箱,唐晓松立即马屁,说他是真懂行。

  对于他的马屁,李承坦然受之,静等他的后话。又听唐晓松叹了口气,“藤箱货出水少,品相好,卖价高,都被那些大商行控制,有些送到侠州,有些送到夕羡,更有些直接送到拍卖行。我就一个市场小摊贩,哪能拿到藤箱货?”

  这也是实情,李承这几天在他家拿到的大件,基本上全是散货,上面布满贝类,价值很低。

  藤箱货则不一样。

  有些藤箱捆扎很结实,在遇到海难,船只翻覆之后,沉到海底并没有散开,因而只被海水浸泡,没有贝类粘黏,这种藤箱海捞瓷的品相要比散货好很多,价值自然就高出许多。

  这种好货,肯定被各大商行瞄上,他们与打捞公司直接签订协议,至于唐晓松之类的小商贩,确实没有染指的可能。

  李承感觉,对方想要说的,只怕就是海捞瓷中的藤箱货,只是,暂时还猜不透对方什么意思,于是他索性笑眯眯的,夹着烟卷,不接话。

  “李老板,我晓得您是个真心喜欢海捞瓷的人。我有办法帮您搞到藤箱货,保证比您从店里拿货便宜,只在出水价的基础上,加一成的劳务。您有兴趣吗?”唐晓松掸掸烟灰,看着李承,用非常认真的口气说道。

  有这好事?李承挑了挑眉,“需要我付出什么?”

  “您能和我签订一个长期供货协议吗?我可以凭借这份协议,去说服星岛海捞船主协会,拿到藤箱货的销售权限。当然,这个权限的花费,我自己来支付。”

  等他说完,李承抬抬手,问道,“能跟我详细说说,星岛海捞船主协会怎么回事?为什么还要销售权限证?”

  李承莫名其妙,海捞瓷的销售应该属于“文物”范畴,怎么归一家船主协会管辖?

  唐晓松介绍之后,才知道,合着在陵国代销海捞瓷,还有这么奇怪的管理组织。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色,陵国海捞船主协会是个很有意思的组织。它最早隶属于1877年成立的马六甲渔业合作会,是渔民的一个互助组织。

  1965年,陵国立国,渔业协会被一分为三,渔业协会、航运协会,还有就是船主协会。

  六七十年代陵国开始填海造陆,早期填海造陆,都是“挖海沟造陆地”,承担这一任务的,都是海底采砂船来完成。

  顺便说一句,从八十年代开始,陵国在东南地区包括丝国,采购砂石泥土填海造陆。

  于是,船主协会下面又增加一个“海沟挖掘清理公船协会”,这就是海捞船主协会的前身。

  八十年代中期,海捞瓷的价值被发掘,这些采砂船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条新的生财之道,这些船主很快抱成团,成立海捞船主协会。

  严禁其他团体侵犯自己的利益,所有介入陵国海域的海捞工作,都必须获得他们的批准,所有精品海捞瓷的销售,必须由他们颁发许可证!

  这家船主协会掌控了陵国八成的海捞瓷对外出口额度,以及超过七成的精品海捞瓷出水量。

  这就是陵国非常有意思的“船业机构掌控文物销售”怪现象。

  想要拿到他们的销售许可证,必须要缴纳一定的保证金,而且还要签署“市场竞业同盟条例”,保证销售额度……反正规矩挺多的。

  当然,如果只是从出海渔船那里收点散货卖,他们管不着。

  唐晓松算是散货摊主中的佼佼者,想要再突破,就必须要拿到船主协会的许可证。

  但是,这些年他并没有积累多少固定客户,眼前的李承,无疑是最有可能成为他的“长期优质供货客户”!有这样一个“优质客户”,不仅是未来销售的保证,更是他拿去促成许可证的证据。

  听唐晓松说完,李承稍稍思索后就点头同意,“没问题,可以签订供货协议。”

  这种合作,对自己没什么风险,海捞瓷的未来只会逐渐走高,能在低谷期囤积一些好货,绝对是件划算的事情。

  “李老板,实在太感谢了!”唐晓松大喜,站起身来鞠躬致谢。

  “别!这是双赢的事,不必如此。”李承笑着抬手拦了拦。

  达成初步意向,俩人对话明显亲近了许多,连称呼也改变了。

  “威尔斯,晚上有时间么?我带你去见识见识星岛黑市?”唐晓松忽然凑到李承面前,神神秘秘低声说道。

  陵国也有黑市?李承还真没听说过。

  请收藏本站:https://www.mbxsw.cc。妙笔小说网手机版:https://m.mbxsw.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