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抄底群立_异国猎宝档案
妙笔小说网 > 异国猎宝档案 > 第529章 抄底群立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29章 抄底群立

  李景胜作为群立瓷厂的新一任老总,正头大如斗呢,对这位年轻的人算不上多热情看在老所长的面子上,安排财务和总经办主任俩人陪同他们去参观。

  于老有些不太高兴,可人走茶凉,社会常情,也没说什么,只是背着手气呼呼的走在最前面,懒得说话。

  总经办主任宗静兰,一位四十出头的女人,挺会来事的,笑呵呵跟在于老和李承身后,一口一个于所叫着。她边走边给李承介绍群立瓷厂这些年的发展史,同时还将于老等人当年艰苦奋斗的故事嵌入介绍中,让于老脸色稍霁。

  李承从她的话语中,隐隐听明白一些意思。

  群立瓷厂早些年叫醴陵艺术厂,为陶研所直管,1965年取“群策群力”之意,改名群立瓷厂,开始自主经营,但陶研所依然是他们的指导单位,也是陶研所的实践基地之一。

  最近几年开始股改,群立瓷厂作为醴陵标志性企业之一,首当其冲。

  股改之前有两项重要工作要做,其一是精兵简政,即下岗分流,其二是甩负,也就是脱离陶研所的管控群立瓷厂每年都要给陶研所上缴相当数额的管理及研发经费。

  双方的矛盾,自然也就产生。

  醴陵群立瓷厂一共有馒头窑四座,梅花窑口四座,都是柴窑,还有高压电窑两座,其中有两座柴窑专为高端定制服务,俗称“官窑”,另外八窑口为民窑。

  李承一行只是在窑口棚区外围转转,简单参观一遍,他还是有收获的。

  群立瓷厂的生意应该不太好,十座窑口仅有三窑口开工,另外七座含两座电窑,全部冷冷清清,应该有一段时间未曾点火。

  想想也是,自从主席故去,高层“襄南情结”骤减,景德镇厚积薄发再度抢走官窑的位置,群立瓷厂自然没那么滋润。

  李承没提去釉料室、熟泥房内部参观,这涉及到一家窑口的最重要机密,只是在外部简单浏览一遍十多个工房。

  转过窑口棚区,就看见库房,与舟国陶瓷工坊差不多,钢架结构板房,挑高六米,长足有八十米,一共开了四个巨型卷闸门。

  眼前这座仓库,是八十年代前的老库。财务去找库管开门,李承、于老在宗静兰的陪同下,站在门口等候。

  闲聊中,李承问道,“宗主任,这仓库中,从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生产的瓷器,大约还有多少库存?”

  “这个呀,库管那有数据,具体我还真不是太清楚呢。”宗主任撩撩齐耳短发,有些不好意思。

  孰料,于老竟一口答出来,“大概有六千多件套,不到十万头。”

  于老口中的“头”,是瓷器行当常用的计量单位。一套瓷,由文具一套、茶具一套、酒具一套组成:

  文具:花插一头、笔筒一头、笔洗一头、印泥盒一头、水罐一头、烟缸一头。

  茶具:腰鼓茶壶一头、腰鼓茶杯碟各四头、茶叶罐一头、茶勺一头、胜利对杯两头、马蹄茶杯四头。

  酒具:凤头酒壶一头、高脚酒杯八头。

  通常核算为三十二头。

  “于所您的记性真好!”宗主任有点尴尬。

  她是八二年入场的,多这些老存货,还真不如于所长清楚,笑着奉承一句,又说道,“稍后可以查看库管明细,李先生要什么瓷器种类,都很清楚。”

  不到十万件?李承搓搓手。如果熟悉他的人看到,一定明白,他又在动心思。

  是的,李承又在动歪心思,入宝山岂能空手回?

  可以说,未来官窑市场一大半的精品存货都在这座仓库中,如果自己将这八千套中的精品淘走一大半,是不是意味着自己能掌控红官窑瓷器未来的市场走向?

  只是这种投资,值不值得?他需要琢磨一下。

  不对!这项投资,自己做稍显力量单薄,但自己入股的另外一家艺术基金完全可以做。

  由霍老八、李加成、郭永森、自己、胡星亮、朱麦克六人投资成立的艺术基金,完全有力量在侠州炒得风生水起!

  李承越想越觉得可行!

  他抬头问道,“宗主任,老库存外销,厂里没有什么限制吧?”

  宗主任抿嘴一笑,“这些都是现代制品,自然没什么出口限制。怎么?听李先生的意思,您的购买量不小?”

  于老同样一怔,刚才在自己家中,李承只不过说想要来淘换一两套七四釉下五彩碗,顺便淘换些官窑瓷器,怎么现在听他的口气,想要下大单?3a阅读网如果下大单,对现在急缺资金的群立瓷厂和陶研所而言,无疑是一场春雨!

  可惜,眼前的年轻人只是笑笑,并没有继续往下深谈。

  李承只要探个底就行,具体情况,还要在稍后查看存货质量,以及和霍老八、朱麦克电话商议后再定!

  黑瘦的库管和胖胖的财务,气喘吁吁的跑来,一个手中拎着一大圈钥匙,一个怀中抱着厚厚的文件夹。看来,这间仓库已经许久没打开过,库管拿着钥匙对比着卷闸门的钥匙孔,找了半天才打开。

  卷闸门升起,一股淡淡的火腥味和落尘味,扑面而来。

  火腥味,是窑口高温烧制瓷器后,所带有的特殊干燥泥土混合釉面材料的味道,李承忍不住狠狠打了个喷嚏。

  “啊呀,不好意思,这仓库有些年头没动过,灰尘有点重。这是我们群立瓷厂的重地,平时可不让人随便进的,这还是我们李总看于老和李先生两位的面,特许开放的呢。”宗静兰挺会说话,在旁边解释的“天衣无缝”。

  李承这会没心思和她逗闷子,率先走进这座大仓库。

  老仓库与新仓库之间有隔断,占整座大仓的四分之一,靠右侧是一个简单的展厅,左侧则是木箱或纸箱封装好的一扎扎瓷器,如山般堆积,偶有瓷器包装的稻草屑、刨花露出。

  封包的存货,自然没法看,好在左侧有展厅,展厅旁边还有许多零散货品堆积。

  “李先生,要不要先看看库存册?”宗静兰将厚厚的线装统计册,递给李承。

  “谢谢!”李承将这本超厚库存册,放在展柜玻璃面上。

  从封面看起,上面的统计日期为1982年7月,统计人一共有十四位,其中就有于子龙的签名。难怪于老对存货数量如数家珍。

  正本统计册,以年份为纲,以定制套数为录,官窑定制和民窑品相互穿插,数量及其庞大,李承看着有点晕,连忙请于所帮忙,“于老,我想先查看知名大套,您帮我选选?”

  所谓知名大套,就是帮国字号机构定制的官窑精品大套。

  “都要看?”这家瓷器厂可谓于子龙亲手扶植起来的,所有的“大套”他一清二楚,如果真的每个大套,对方都要一两套,这生意也不小。

  李承点点头,他心中有抄底计划,必然要多看一些。

  开篇记录的是早期醴陵窑口瓷器,其中就有雍正七年之后的精细瓷四件,这东西他们不卖,是醴陵窑口的历史,筹建醴陵瓷器博物馆的压箱底。

  当然,李承也不打算收购看不上早期醴陵窑口器。

  接下来是清末醴陵窑存品目录,一共有二十一件,都是五十年代重建醴陵窑时收集上来的,款识各有不同。

  1906年1907年的款识为“襄南瓷业公司”和“襄南瓷业学堂”两种1908年出现新的款识“光绪戊申年”“襄南制造”行书款1909年出现“宣统款”,此后三年相对规范,都是用宣统年号襄南瓷业公司款识1913年,款识再度混乱,“襄南瓷业公司”款,以及人名款,分别是“吟浦”款和“趣庵”款。

  吟浦是醴陵窑清末重要的制瓷大师张晓耕的字,趣庵则是张晓耕的弟子齐番的号。

  张晓耕是著名的工美大师,醴陵釉下五彩的重要创造人之一。

  他既是釉上、釉下彩绘的全能艺人,也是才华出众的书画名家,金石、书画和花鸟、人物,山水无不擅长。同时他对刻瓷、微雕和指头画,也有很深的功力。

  相传他就是将刷花技艺从和国引进丝国,并在首创醴陵瓷釉下五彩瓷做出杰出贡献。

  此人对醴陵另一大贡献,就是培养了不少优秀画瓷弟子,双勾填色是他力举之作,而趣庵就是他的杰出弟子之一。

  能遇到张晓耕的人名款瓷器,李承立即伸手手指,压在这一行字上面,问道,“宗主任,这两件吟浦瓷器,匀一件给我!”

  宗主任看了眼,张晓耕人名款一共有两件,匀一件给对方也没什么,随即点头答应。

  嚯嚯!李承嘴角微翘吟浦瓷器虽非官窑,但存世量极少,件件精品!襄南瓷业公司和赣州瓷业公司两家加在一起,也不足十件。

  自己能得一件,庆幸!

  后面又记录几件二三十年代的醴陵瓷器,李承没兴趣。

  再往后,直接就是李承口中的近现代知名大套。

  第一个知名大套就是胜利杯,现有库存六套。

  他很想将这五套全部扫走的,想想觉得不合适,手指再度按住这一行,“我要三套!”

  那位财务人员,在一旁连忙记上。

  请收藏本站:https://www.mbxsw.cc。妙笔小说网手机版:https://m.mbxsw.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