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古籍难题_异国猎宝档案
妙笔小说网 > 异国猎宝档案 > 第347章 古籍难题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47章 古籍难题

  “清末的瓷器,黄老板也能看上?”李承故意说得很含糊。

  “清末?呵呵。”黄学仁脸上露出一丝讥笑。

  寒舍的王定乾,戴着一副金丝眼镜,梳着背头,一身洁白的衬衣,很有学者派头。他笑着朝李承点点头,问道,“饶老……是你的师傅?”

  言下之意,饶老知识渊博怎么有你这么个草包弟子?

  怎么就牵扯到师傅身上?这话让李承眉头一抖,心底很不高兴,对这位寒舍的总经理的恶感越来越深。

  语气冷淡下来,撇撇嘴露出一丝冷笑,“哦,这么说黄先生和王老板,对这件大运琢器有清晰鉴定啰?还望不吝指教!”

  “你说清末也没错。”黄学仁自然不会真的“指教”一番,自认摸清李承底细,带着一点讥笑,呵呵两声,拉走王定乾。

  李承吃了个瘪,心中那个郁闷啊!如果说黄学仁挑衅,还能理解,你王定乾特喵一个剑州经理,还第一次见面,就敢出言讥讽?你算什么东西!

  他从来不是一个大度之人,讲究君子报仇,早早晚晚!

  在随后的查看拍品过程中,除了他自己一眼相中的三件:一尊咸丰青花芭蕉玉壶春瓶、一枚貔貅纽灯光冻印章一块唐代金银平脱菱花凤镜,其它物品都没太用心去看。

  眼角余光一直盯着王定乾和黄学仁两人,心底琢磨着该怎么给这两个家伙一点颜色看看,尤其是寒舍的王定乾!

  “阿承,帮我仔细看看前面那本。”转了大半圈,朋济明忽然扭过头,低声嘱咐道。

  哦,那就是今天朋济明的目标。

  李承站在他旁边,向右侧位置扫了一眼,一本镂版印刷的古籍,左右翻开,上角有镇纸压住,竞拍者可以看一页内容。

  看了一眼拦标价,两万夕元!

  这价格可不低,宋版?至少也得是明版!

  这本典籍前面已经有人在踮着脚鉴定,眉头紧锁。

  确实很难为人!

  整本书,只翻开两页让人鉴定,还只能看不能摸,若是对古文不熟悉,估计连这本书叫啥都不知道,又怎么鉴定?

  然,今天来参加小拍的都是行内人,越是这种有挑战性的工作,越喜欢钻研。

  一位六十多岁白须老者,正环抱手臂,抵着下巴,探身朝这本古籍看去,嘴中还念念有词,不时扭头和身边人嘀咕两句。

  有三四人围在老者身边,同样聚精会神,时不时还发表一点意见。

  “这老先生哪位?”李承轻声问朋济明。

  “御州大学王大中教授,南国文人研究院的。”朋济明人面很熟,悄声说道。

  八十年代之前,御州没有大学,学制与江城相通,中五之后考江城大学预科班,少部分学子会回国内或者宣州上大学,绝大部分都去江城读书。

  年,御州士绅黄景强先生、胡百熙先生和吴毓璘先生创办首间现代大学私立宣州大学,此为御州大学前身。

  南国文人研究院是研究岭南文人的研究机构,并非教学单位,所以,这位王大中教授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李承站在人群靠外,踮着脚尖,看了书页右上角竖行文字“三皇本纪第一上”,立即明白过来,这是史记释义本,也就是解释史记内容的工具书。

  史记流传后世,版本众多,而各类释义、集解、考、据等工具书,那就更多。想要通过两页纸考据这本史记释义,那不是一般的难。

  不过,寻找蛛丝马迹,并从中找到真正答案,这才是鉴定的乐趣所在。

  李承听了听王大中教授的低语,他主要是从书页内容来考据,和同伴辩解,这究竟是史记索隐?还是史记集解?又或者是史记会注考证?

  这种玩法李承自认玩不了史记各类版本流传下来超过六十种,谁没事会将六十种史记本全部看完?连知识渊博如海的饶师,估计也不会干这种事。

  李承有自己的鉴定方法。

  先确定真伪或者说朝代!

  各个版本的内容记不住没关系,只要记住各个朝代的书籍印刷特点,还有常用纸张,以及用墨特色,基本就能断定这本书是真是伪,若是真品,又是那个哪一朝印制。

  一句话,说起来容易,真正鉴定起来,能让人头痛欲裂。

  李承最先考据的是宋本。

  宋本印刷又分为“官刻”“家刻”和“坊刻”。单单官刻一门,又分为“监刻国子监”、“馆刻昭文馆、集贤院、史馆”、“阁刻秘阁”、“院刻崇文院”、“省刻秘书省”、“府刻地方学府”、“书院刻地方书院”等十八个种类。

  当然不用每一家都往上面套,那还不得累死?

  宋版勿论南宋北宋,官刻本最大的特色可用四句话概括:

  “字体刚劲似柳唐书法家柳公权刀法严肃似磐磨盘墨色黑凝似渊深潭端庄稳重似卧佛”。

  坊刻,多指地方刻印本,也有自己的特色,譬如宋书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靖本”,其次为“苏杭刻本”和“眉山刻本”,再次为“潮本”、“赣本”和“庐州刻本”。

  坊刻虽多,倒是可以从纸张和墨色上区别,譬如靖本有很多用麻纱纸,苏杭本多用竹纸,眉山本多用桑皮纸赣本多用芦纸,诸如此类。

  最难的是家刻本,即名家名人自刻本。

  宋代的文治之所以能冠盖历朝历代,与朝廷比较重视教育,大力奖赏刻书的风潮,有着比较重要的关系。

  像毋昭裔后蜀刻书家的后代毋克勤,就是因为捐献了文选和初学记的书版而做了官,毋家也因为刻印书籍发了财,据说家累千金。

  再如南宋学者吕祖谦,因进献了自己编选的北宋时期的诗文总集宋文鉴一百五十卷,得到了朝廷赏赐的大量银两和绢帛。

  这也就造成宋朝出现让鉴定师头皮发麻的各类“家刻”本。

  这些家刻本往往制作精良,用墨考究,编辑、字画、注文、音释、句读、考异,详审精确,绝对是宋版书中的精品之作。

  这本书面前,李承整整花费了四十分钟,朋济明同样头大无比,他也没能准确鉴定。

  现场有人说是宋本,有说明本,又有说敦煌本,还有说是唐本,唯一没有人说是赝本。

  李承眉头越皱越紧!四十分钟鉴定,竟然只得出一个结论非宋本!也非后人伪作。

  他的眼睛盯着亚克力牌上的拦标价,两万夕元,这价位给的,也让人淡疼!

  说是宋本或者宋代之前的版本,这价位低了很多,黑市价十万夕元还差不多若是明本或者清精品本,这价位又是市场价,明显不符合黑市小拍的拦标价低于真品市价的规则……

  不对!

  自己疏忽了!

  为什么不去考虑元本?

  元代书籍,很少有人去研究,也少有人去专门收藏,很多人潜意识认为,元代书籍质量一般,这还真是谬论!

  元代统治者虽然出身蛮荒,对于刻书、印书却很注重,早在入主中原之前,就兴办官方刻书。太宗八年1236年成立编修所,在平阳立经籍所,编辑、印刷经史书籍。

  据元史记载,元代的皇帝时常亲自下令,刻书印书,尤其是皇帝特别感兴趣的经史著作一路行省,散放民间。

  如大德三年中书左丞孛罗铁木儿将译为蒙文的孝经进上。

  武宗诏谕此乃孔子微言,自王公达于庶民,皆当由是而行,命中书省刻版模印,诸王而下皆赐群臣。

  仁宗喜读大学衍义,认为治天下,仅此一书足矣。遂命将图象孝经、烈女传同时刊印。

  延佑五年大司农进苗好谦撰栽桑图说,皇帝非常赞赏,有助于农业的发展,即命刊印一千部,广散民间。又如:泰定二年还曾刻印救荒话民一书,于各州县颁行。

  这是二十四史中元史有关元朝皇帝与刻印的记录。

  想到元代藏书,李承脑海中立即想起元代刻印书籍的特点:黑口、赵体、无讳、多简。

  黑口:就是粗大黑口,墨色和排版毛糙,这是元代古籍最大的毛病

  赵体:这更好理解,多以赵孟頫字体为标准体

  无讳:避讳是丝国历史上特有的现象,但元朝他们的汉文名字全系音译不是汉字的原初意义,所以元代的避讳除御名需避讳外余皆不变,此点也成为鉴定元刻本的重要依据。

  多简:是指元代的书刻多用俗体和简体,中统元年,忽必烈即位,确定以八思文为国字,在这种情况下,对汉字书写和刊刻就要求不那么严格了,夹击斜刻,简体字也比较容易,因而在原刻本上就表现为俗体字多和简体字多。

  这是鉴定元代古籍的最常用几种方法,但并不需要全部都要遵从,譬如字体!

  元灭宋早期,赵孟頫还不出名,而当时元代所占北方地区和中原地区,还受宋版书籍影响,刻印书籍时多用柳体或欧体,并无赵体一说,但“黑口、无讳、多简”的特点已经有了!

  盯着这本古籍的两页内容细细看了一遍,李承长吁了口气。

  特喵的,还真是元代早期云阳刻本!

  请收藏本站:https://www.mbxsw.cc。妙笔小说网手机版:https://m.mbxsw.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